祖国大陆普通高校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系统 简体版繁體版
简体版繁體版
台湾学生在清华——征途
2017年09月30日 来源: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2017年09月30日

电子工程系 2013 级本科生 张元

距离 2017 届本科生毕业还有 17 天。

透过百叶窗的缝隙,我凝望着清华的夜空, 在一种复杂的情绪下, 唤醒我与清华共同的记忆。 一段段的回忆如同花树上繁茂又绚丽的花朵,色彩斑斓, 让我一时有些眼花缭乱。但仔细观看,我还是注意到了那供养这一切缤纷繁英的树干,整棵花树的基础——我在清华奋斗的岁月。

2013 年, 我通过全国港澳台联考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为清华录取考生中的第 1 名。 8 月 21 日新生报到,我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这美丽的校园,早已准备好拥抱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然而,开学第一天,我才发现这一切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迎接我的是充满挑战的数学课程,围绕我的是高考状元和竞赛高手。看着周围的同学轻松地面对在我看来颇为困难的课程,我感到十分紧张,希望能尽快弥补这种差距, 但现实依然让我失望。

大学第一次考试是线性代数课程的期中考试。在考场上我坐立难安,看着题目咬牙切齿。公布成绩那天,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网络学堂,尽管我知道自己考得确实不好, 但看到成绩和排名时我还是非常失落。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所以我下定决心,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我告诉自己,可以在天赋上落后,却绝不能在勤奋上认输。 自此, 我踏上了奋斗的征途。

大一学年,我每天只出现在宿舍、教学楼、操场和食堂,除了吃饭、锻炼和睡觉,其余所有时间几乎都投入学习。尽管这种生活容不下各种缤纷多彩的活动,但本能告诉我,学业才是我大学生活的主业。因此,不论过程如何艰辛, 不论结果如何平庸,我始终保持认真的态度,付出我最大的努力,并一直询问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不能做到?”。

大二学年,我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节奏, 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 虽然学习压力依然很大,但我不会再感到迷茫了。 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大二学年的学分绩在全年级的 266 人中排名第 1 名,我也在电子系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中取得了总评满分的成绩。

大三学年,面对众多颇具难度的必修课和专业课,我仍然咬紧牙关,勇敢地迎难而上。 曾经有一门电子系的专业限选课“视听信息系统导论”的课程大作业让我感到无从下手,为此, 我不断地找老师和助教答疑,并紧抓每分每秒查找资料。无数个早晨, 我早起阅读论文寻找思路;无数个夜晚, 我努力调试仍未通过的程序。最终, 我阅读了 30 余篇文献,编写了 40 余个脚本程序,顺利达到了作业要求, 并在该课程的总评中取得了第 1 名。

在整个大学生涯中,我从未缺席任何一堂理论课或习题课,从未迟交或缺交任何一次作业。 我一直铭记当年线性代数考试带给我的失落,以及由这失落所激发出的勇气和决心, 那种不知征途是否能有结果、不顾征途有何艰难险阻、不畏征途上任何牺牲与代价就毅然出征的勇气和决心。所幸,在这样的坚持和努力下,我终于取得了征途的阶段性胜利。我前三年总成绩在电子系全年级的 240 人中排名第 1 名, 成为电子系历史上第 1 个荣获第 1 名的台湾学生。此外,我超过半数的课程成绩在 95 分以上, 连续 3 年获得了港澳台最高级别奖学金等奖项。

有了扎实的学业基础,我得以放飞自己的科研梦想。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通过科研提出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技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此,我踏上了追逐科研之梦的征途,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科研项目, 并重点研究了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这一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前沿领域。

出征伊始,我首先在导师和博士后师兄的指导下研究 5G 的多种关键技术,积极学习他们的科研经验,并与师兄共同解决了通信异构网络的能效优化问题。

有了较为充足的积淀, 我踏上了在通信领域的独立探索之旅,在新的通信系统模型中分析网络的能量效率。新的模型考虑了更加复杂的干扰因素,因此更符合实际情况,但也因此具有更大的研究难度,前人工作很少涉及。经过严格的理论推导, 我终于在复杂的模型中构建了最大化能量效率的优化问题,成功将困难解决。

然而, 我还来不及为解决第一个困难而高兴,就又遭遇了第二个困难。新的问题无法用现有的求解理论求得解析解,只能寻找数值解,而现有的数值求解算法时间复杂度过高。经过仔细的分析, 我终于提出了一种准最优的求解算法,将时间复杂度从传统算法的指数降为线性,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兴致勃勃的我以第一作者将该成果投稿至 SCI 期刊,论文却遭到了拒绝。面对繁多而尖锐的审稿意见, 我非常沮丧,但我知道,如果止步于此, 半途而废,我的研究成果就难以发挥任何应用价值。

于是, 我仔细研究审稿人的意见,做出更详细的分析和推导,进行更丰富的仿真测试,并细致地修改了论文。经过无数次的打磨, 我再次将论文投稿,终于得到了录用,并以第一作者发表于 SCI 收录 IEEE 期刊。

不过,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并不是论文的发表,而是我的研究成果能在这能源珍贵而通信需求巨大的时代,为下一代通信系统提供一种快速优化通信能量效率的方法。

科研征途上绝非一帆风顺,我曾一次又一次地经历面对复杂的研究模型却毫无头绪时的迷茫,经历构建问题后不知如何求解时的苦闷, 经历投稿论文后收到尖锐审稿意见时的沮丧。 所幸, 在科研之梦的激励下,在导师和师兄的帮助下,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目前, 我已发表 SCI 收录 IEEE 期刊论文 4 篇,其中 3 篇为长文,已发表 EI收录 IEEE 国际会议论文 2 篇,参与申请国际专利 1 项,并以第一作者获得了清华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优秀项目一等奖(全校共 15 个)。此外,由我担任负责人的科研项目也受邀代表清华大学参加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会,我也在交流会上接受《现代教育报》的采访。

也许我在学术科研之征途上获得的成果为人所知,但我为此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做出的一切割舍,却是不为人知的秘辛。 比如,电子系的学生节,照例是电子系人欢聚一堂的时刻, 但我却总是与之缘悭一面。 大一学生节时,我在一座叫不出名字的建筑物内上着只有不到 5 人到场的微积分习题课。 大二学生节时,我在大礼堂排队的人群中表演了街舞快闪,并与学生会其他成员一起完成开场前的工作。等到学生节正式开始后,我独自去归还了音响设备,然后去补隔天就要上交的大学物理作业。 大三学生节时,我在罗姆楼调着错误百出的代码,拼命地与大作业的截止期限赛跑。 大四学生节时,我在准备英语考试,而学生节恰好落在我考试前的几天。

当然, 这不意味着我的大学生活除了学术科研就再无其他,我也总是尽力见缝插针地在假期或偶尔的闲暇中培养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积累更丰富的经验。我曾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宴, 也曾在天安门观礼台上观看阅兵仪式;我曾担任电子系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也曾赴陕西、安徽、贵州等地进行实践考察;我曾获得电子系运动会男子跳绳冠军,也曾在清华大学街舞社第 3 届专场演出《摆渡人》 中参与表演。

缤纷的回忆是大学的色彩,对主业的重视是一切的根基,这是我始终坚持的原则。

在清华四年奋斗的征途也让我有诸多感悟。

第一,努力与成果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起初,努力也许能立竿见影,让我们立刻得到激励,但继续往上走,我们的进步会越来越不明显,获得成果也会越来越困难。这就好比从 65 分考到 70 分相对容易,从 95 分考到 100 分却非常困难一样。 而且,越到高处,天赋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此时我们可能要付出多倍的努力才能获得跟别人一样的成果。尽管身处较高处时很难取得进步或成果,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样的成果才更具有价值。

第二,失败就像并联电路,任何一个开关的闭合都能使你坠入深渊; 成功就像串联电路,损坏任何一个元件都能让你无缘于巅峰。 成功需要诸多因素的巧妙配合,而很多因素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然后把结果交给上天。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我也曾多次为自己的失败而懊恼,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毕竟是世界的规律,与其患得患失,不如做好自己。

第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尽管大学期间学业压力大,时间紧张,但我一直不牺牲睡眠的时间,也几乎不熬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 23:00 以前睡觉。 睡眠与健康着实是我们现代人需要重视的严肃问题。

在清华的奋斗征途即将进入尾声。所幸,我的征途之路获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 2016 年,我有幸获得清华大学授予本科生的最高荣誉——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也成为自这一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个获奖的港澳台本科生。 清华大学薛其坤副校长在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上对我的评价为“充满大中华情怀的台湾学霸”。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png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颁奖典礼现场

回首在清华的成长与收获, 我由衷地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家人的照顾关怀,感谢朋友的鼓励支持,也感谢清华的悉心培养。

我会谨记清华的教诲, 继续以“自强不息”之态度,更加全面深入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以“厚德载物”之精神, 努力为社会贡献力量。

我会努力达到母校对我的期待。

我会毫不犹豫地踏上新的征程。

我会一直奋斗在追求卓越的征途上。

2017 年 6 月 15 日 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馆罗姆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