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用户登录(高考   研招

内地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网


重庆大学

学校简介

重慶大學是中國國家教育部直屬的著名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也是中國“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準大學。

重慶大學地處中國西南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美麗的山城――重慶直轄市,座落在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區――沙坪壩區。學校校園占地5600餘畝,分爲ABC校區和虎溪新校區,ABC校區校園東臨滔滔嘉陵江,北倚巍巍歌樂山,虎溪校區背靠縉雲山脈,各校區校園環境優雅,景色宜人,是學生治學的理想園地。

重慶大學創辦於1929年,至今已有77年悠久的辦學歷史,先後雲集了李四光、馬寅初、何魯、馮簡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學者,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奮鬥,形成了獨自的辦學特色和優良傳統。2000年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以及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併組建成新的重慶大學,使得一直以機電、能源、材料、資訊、生物、經管等學科優勢而著稱的重慶大學,在建築、規劃、土木、建管、環境等學科方面也位居全國前列

重慶大學規模大實力雄厚。學校下設24個二級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網路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城市學院。在校學生達5萬餘人,其中全日制本專科學生28000余人,博、碩及專業學位研究生12000余人,其餘爲成人教育和網路教育學生。現有專任教師250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教授35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74人),副教授629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7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2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培養計劃人選6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5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0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319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4人,全國優秀教師1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入選者11人。

重慶大學擁有西南地區最大之一的高校圖書館,總面積38487.8平方米,閱覽室1614座,館藏圖書41萬種,309萬冊,中外文期刊6000餘種;數位化圖書館實現了即時動態資訊發佈和資訊導航,擁有23萬餘種數位圖書,36955種中外文數位期刊,網上可利用的資訊資源超過13TB。作爲中國教育和科研電腦網重慶中心節點,校園網貫通四個校區,140多個IP子網覆蓋校內主要建築物和學生宿舍區,數位化校園的建設已初具規模。虎溪新校區將圖文資訊中心作爲標誌性建築正在立項興建。學校擁有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平臺8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1個;國家教學基地3個,國家甲級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院,國家重點出版社,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西門子、微軟、IBM、羅克韋爾、歐姆龍、法拉克等世界著名企業設立的實驗室和培訓中心。

       重慶大學校園文化氛圍濃厚,課外活動豐富多彩,對外交流活躍,學校與境外二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所知名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接待了來自世界35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學者或政要7200餘人次,其中包括楊振寧、李政道、田長霖、克萊茵等國際知名學者,以及摩爾(新西蘭前總理)、霍克(澳大利亞前總理)、拉莫斯(菲律賓前總統)等外國政要。其優良的校風和較高的辦學水平在海內外贏得了普遍的讚譽。經過77年的歷史積澱,重慶大學凝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爲了治學育才的科學殿堂。建校77年來爲國家培養了十八萬餘名高級專門人才,其中有近40位畢業生或校友當選爲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本科生教育

       重慶大學在本科教學中注重學生個性培養,努力營造高素質人才成長空間。學校堅持推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改革,積極探索研究型大學本科人才培養的創新教育途徑,支援學生發揮學習潛質,培養學生發展創新個性,努力實現“以人爲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

——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注重學習計劃的柔性和學業時間的彈性,爲學生營造寬鬆靈活的學習環境。

——完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在建立“理論教學爲基礎、實踐教學爲載體、第二課堂爲拓展” 的人才培養體系上努力探索,強化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營造高素質人才的成長空間。

――實施優異生培養制度、開試辦理工綜合班,推行本碩連讀和試行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對基礎條件好、有創新潛質的拔尖人才給予個性化培養指導,全面培養其科研、實踐與創新能力。全面開放輔修與攻讀第二專業,爲學有餘力的學生開闢個性發展的有效途徑,擴大因材施教的學生受益面,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複合型人才,拓展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構建“三層次兩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強調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和課外科技活動的有機結合,培養創新能力,鼓勵個性發展;以實踐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爲切入點,強化科學研究對學生個性培養的促進作用。撥專款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資助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培養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近兩年有1200余學生受益。

特色培養模式

1 拔尖人才培養

理工綜合培養

依託重點學科優勢,培養厚基礎、強能力的理工綜合性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學校每年從部分學科專業的新生中選拔優質生源,在一、二年級按高起點、厚基礎的理工綜合模式進行電腦、外語及理科基礎課程的強化培養;高年級再回到原專業,配以導師指導其進行個性化學習,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培養其創新能力。

優異生培養

學校每年選拔12%的優異生,給以優惠的培養條件,實行滾動淘汰制,對選拔確定的優異生配備指導教師,從課程學習到科研訓練,全面指導其進行個性化學習,對長期保持優異生榮譽的,一律推薦免試進入研究生階段深造。優異生培養制度,吸引優秀學生充當教師的科研助手,儘早接觸科學研究課題,有力地促進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一制度與研究生推免制度相結合,打破唯分數論,有利於本科人才的分類培養。

2 複合型人才培養

全校75個本科專業均向學有餘力的學生開放輔修或修讀第二專業。每年有近1000名學生經審核批准進行輔修與攻讀第二專業,爲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空間,增強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拓寬了就業渠道。

3 本碩’及‘本碩博’連讀培養

2006年擬在採礦工程、工程力學、冶金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應用物理專業中試行本碩連讀“4+2”模式,人數可達專業人數的50%(工程力學專業按30名基數考慮);在生物工程專業試行本碩博連讀『‘4+2’+X模式(X2—3年)』,本碩連讀人數可達專業人數的50%,碩博連讀人數爲本碩連讀人數的50%。建立激勵和競爭機制,實行定期淘汰和增補。

4 1+2+1” 中美人才培養計劃

    爲培養國際化複合型人才,推動我校教育國際化,我校參加了教育部中教國際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國有關教育機構從20013月開始啓動的《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學生在國內大學完成大學一年級課程後,到美國的大學進行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習,四年級回到國內繼續學習,畢業合格者同時獲得中美雙方大學的畢業證文憑和學位證書。

5  實施以彈性學制、選課制、導師制、主輔修制等爲特徵的學分制教學管理,學生在選修課程、安排學習進程、選任課教師等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

6  實行推免研究生制對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或在某些學科有突出才能或實踐創新能力較強的優秀畢業學生,在畢業時,經本人申請、學院推薦,學校考核後可免試攻讀碩士學位。

 

 

 

 

 

周边环境